历史的主角:黄仁宇的大历史观

Posted on
历史-历史文化 | 共 2786 字,阅读约 6 分钟,浏览了

[!abstract] 历史的主角:黄仁宇的大历史观

  •  历史的主角:黄仁宇的大历史观|200
  • 书名: 历史的主角:黄仁宇的大历史观
  • 作者: 倪端
  • 简介: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,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“关怀人生,指导未来”的史学终极处,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“关怀人生,指导未来”的史学终极目标,高屋建瓴,宏观把握,娓娓道来,孜孜不倦。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。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,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,将大师的学术思想、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,帮助广大读者更好、更深刻地理解黄仁宇先生的“大历史观”及其他相关作品。
  • 出版时间 2012-02-01 00:00:00
  • ISBN: 9787510423499
  • 分类: 历史-历史文化
  • 出版社: 新世界出版社
  • 推荐值: 73.3%
  • 字数: 167221

高亮划线

封面

版权信息

前言

  • 📌 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,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,可是把这些事情前后连贯,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,则它们有其意义;最低限度,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 ^814324-3-817-905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
第一卷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

  • 📌 这些“东方文明”都隶属于他所设计的“水力社会”范畴,也就是说,农业生产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灌溉工程,而为了顺利完成大规模任务,对大批的劳动力就必须施以严格的命令,因此专制主义在这些地方就会无法避免。也就是说,在魏复古的字典中,​“水力社会”和东方社会是同义词。 ^814324-4-2649-2776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  • 📌 井田制的破坏,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。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,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,但农奴们对于公田生产的积极性却越来越差。为了保证收入,领主们逐渐放弃共同耕种的办法,代之以实物税 ^814324-4-9812-9902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  • 📌 秦汉虽称中央集权,但其郡县组织,到底还是由周朝的封建制度改组而成。隋唐所承袭的原始机构,则由北齐北周追溯到北魏拓跋氏,始于游牧民族的汉化,通过三长制和均田制,可谓整个社会,重新以小自耕农为主体,注重了下层机构的情况。 ^814324-4-11138-11246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
第二章 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

  • 📌 总之,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,​“汉代的覆亡,则证明一个政治体系,对各人私利观完全否定,只能控制一个简单的社会,一到情态繁复,各人口是心非,就无法和衷共济。​” ^814324-5-7807-7884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  • 📌 汉代虽亡,过去多年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独一无二文教式的体系,足以支持一个以小自耕农作基础的大帝国,一到客观的环境许可,这样一个大帝国可以重新摆布登场的时候,这文教上的体系用不着重新创设,也可以随着弹冠而起了。 ^814324-5-11550-11654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  • 📌 黄仁宇先生为“洪武型财政”归纳了一些特点,简而言之,就是缺乏眼光、无想象力,只知道一味节省,完全以农村经济为始终,当中各因素都容易脱落。 ^814324-5-17937-18005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  • 📌 针对以上情况,黄仁宇先生痛心疾首地说,​“现代中国的所有痛苦完全起源于明代开国之初”​,因为明代开国之初就将退缩的精神加以制度化。 ^814324-5-19426-19489
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  • 📌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77年中,所有的变化都没有能够对中国社会进行实质性的改变,而只能算是中国长期革命的一个准备阶段。 ^814324-5-21745-21806

    • 📅 2025-02-14

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

  • 📌 社会的发展,不由它自身作主摸索而成,乃是由政治家以鸟瞰的态度裁夺。 ^814324-6-9096-9129

    • 📅 2025-02-14
  • 📌 而最大的毛病,则是西欧和日本都已以商业组织的精神一切按实情主持国政的时候,中国仍然是亿万军民不能在数字上管理。 ^814324-6-10678-10733

    • 📅 2025-02-14

第四章 第一帝国——秦汉(上)

第五章 第一帝国——秦汉(下)

  • 📌 尽管刘秀是一个成功的人士,但是当时中央集权的种种弊端,他全然没有解决。比如有一位官员董宣,拼得自己的性命,才能将公主家里的杀人犯绳之以法。凡此多端,光武帝刘秀连问题都没有考虑得到,也可以说他虽是超级政客、军事天才,仍不是大思想家。 ^814324-8-8492-8607

    • 📅 2025-02-17
  • 📌 当时的人说“纪纲败废”​,我们则只能强调这是社会进化,法制不能跟着调整,只好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结果。况且宦官、女后、外戚和朋党并不是促成汉朝瓦解的真原因,他们不过是造成事实的工具。 ^814324-8-8701-8789

    • 📅 2025-02-17

第六章 长期的分裂——魏晋南北朝(上)

  • 📌 以后的历史证明,中国的重新统一,必要等到人口相对稳定,胡汉种族的界线逐渐淡漠,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压制,才能成为事实。 ^814324-9-12163-12221
    • 📅 2025-02-17

第七章 长期的分裂——魏晋南北朝(下)

第八章 第二帝国——隋唐宋(上)

  • 📌 炀帝于公元604年即位,也算是继承着第二帝国创国以来的经济基础,只是这样的富裕反倒成为国家的累赘,当时的政治思想是要防止“兼并”​,那么已经在农村动员的劳动力作何管理,难道要他们大批地失业不成?所以黄仁宇先生说,这样看来,隋炀帝之耗用人力物力,是有其历史背景的。 ^814324-11-2323-2453
    • 📅 2025-02-17

第九章 第二帝国——隋唐宋(中)

第十章 第二帝国——隋唐宋(下)

  • 📌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,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。他的所谓“新法”​,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。 ^814324-13-4325-4383

    • 📅 2025-02-18
  • 📌 在变法时,王安石曾与司马光进行过激烈的争论。王安石在争论时,提出“不加赋而国用足”的理论,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。如果经济的数量扩大,税率不变,国库的总收入也可以增加。这也是现在现代国家理财者所遵守的原则,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,则不合实际。 ^814324-13-5818-5950

    • 📅 2025-02-18
  • 📌 现代化管理方式,必须要承认私人财产权,这说来容易,可是实行起来等于推行一种新的宗教思想。其次,则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,不仅司法要独立,而且民法也要彻底展开,凡婚姻、继承、负债、签订合同的信用、宣告破产的程序,都要有合理的处置办法 ^814324-13-6616-6729

    • 📅 2025-02-18

第十一章 第三帝国——明清(上)

第十二章 第三帝国——明清(下)

第十三章 未完成的长期革命

第十四章 中国历史与世界

第二卷 黄仁宇小传

第三卷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

  • 📌 “笔者以为,中国两千年来,以道德代替法律,至明代而极,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。写作本书的目的,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^814324-19-1277-1332
    • 📅 2025-02-20

参考书目

读书笔记

第一卷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,人民需要一个能全盘处理水患问题的当局,因而造就中国这个国家的诞生,可见光是治水一事,中国之中央集权,已无法避免。 ^19824029-7XVmql4tk
    • 💭 还有大运河在中国的历史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有人估计,在《二十四史》里记载,每6年农作物就会严重歉收,每12年就会出现大饥荒,可见问题的严重性。 ^19824029-7XVmyIhYO
    • 💭 是冷兵器时代的偶然还是必然?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鲜的面孔、禁止人民出国等现象,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 ^19824029-7XVr13Ap5
    • 💭 大众的长城防火墙
    • 📅 2025-02-13

第十章 第二帝国——隋唐宋(下)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黄仁宇先生说,这种官僚体系包括过广,下面的单位过于琐碎,在传统的交通通讯条件下,官方无法确悉每位纳税人的资产,尤其无法追究具体商业过程。至于累进税,更是技术上的问题。于是只有鼓励小自耕农各安本业,又竭力防止兼并,于是民法长期间没有进展,政府则提倡各人自我约束和对人谦让。 ^19824029-7Y3gIe0pD
    • 💭 没有数据支撑,就没有偷税漏税;没有偷税漏税,就没有税
    • 📅 2025-02-18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黄仁宇先生说,有了北宋与南宋两重经验,我们就知道当一个农业国家的行政系统发展成熟,尚不能充分管理和发挥其所辖的经济最前沿部门功效的时候,就只有改用商业管制的办法,才是出路。 ^19824029-7Y3iWDiEw
    • 💭 市场化+民营企业冲刺,国有企业兜底
    • 📅 2025-02-18

第十一章 第三帝国——明清(上)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明代财政结构不能适应如此彻底的重组。 ^19824029-7Y4u6ax8X
    • 💭 经济改革和制度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
    • 📅 2025-02-19

本书评论

📝 评论
评论区加载中,请稍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