荒野上的大师:中国考古百年纪(中国版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)

Posted on
历史-历史文化 | 共 3370 字,阅读约 7 分钟,浏览了

[!abstract] 荒野上的大师:中国考古百年纪(中国版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)

  •  荒野上的大师:中国考古百年纪(中国版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)|200
  • 书名: 荒野上的大师:中国考古百年纪(中国版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)
  • 作者: 张泉
  • 简介: 地质调查所、清华国学研究院、历史语言研究所、中国营造学社,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,也是学人走出书斋、走向田野的先行者。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,从“北伐”到“中原大战”,从“九一八事变”到“七七事变”,国家不断裂变,时代疾速转捩。乱局夹缝里,学人却默默耕耘,不懈奔走。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,不仅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,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。
  • 出版时间 2022-03-01 00:00:00
  • ISBN: 9787559846150
  • 分类: 历史-历史文化
  • 出版社: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  • 推荐值: 91.8%
  • 字数: 166995

高亮划线

封面

版权信息

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

引言

前言 大发现的时代

地质调查所·书生担斧入山

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“偏见”

  • 📌 自此,丁文江、章鸿钊与翁文灏三驾马车并驾齐驱,为中国地质学界奠定了基础。 ^3300053436-7-5200-5236
    • 📅 2024-07-14

第二章 先行者

  • 📌 我们只希望以后同行的诸君,少讲些龙脉,少画些笔架,使得中国青年渐渐地了解地形是怎样一回事。 ^3300053436-8-5271-5401
    • 📅 2024-07-14

第三章 “难稽”的洪荒

  • 📌 既不献给地球上的人类,也不献给天堂中的诸神,仅献给那些在西蒙古及神奇的中亚徒步旅行的迷途者 ^3300053436-9-9289-9334
    • 📅 2024-07-20

第四章 生死之际

第五章 最后的眷顾

清华国学研究院·告别乌托邦

第一章 际会

第二章 新思潮

第三章 纸上与地下

  • 📌 但是此刻,梁启超太激动了,迫切地希望梁思永回来,跟随李济、袁复礼做一些考古工作,一定会有所收获。 几个月后,梁思永将听从父亲的召唤,回到中国。李济毫无保留地把西阴村出土的陶片交给了他。梁思永对这一万多片陶片进行整理、分类和研究,完成了硕士论文《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》。他特别注意到不同种类的陶片在地层中所处的位置,试图梳理其间的规律,但他也明白,这些朦胧的认识,仍然需要通过实地考古发掘才能得以验证与深化。 与梁启超不同,王国维对李济的考古发掘提出了更明确的建议。当天晚上他就表示,与其选择传说中尧、舜、禹的故都进行考古发掘,倒不如“选择一个有历史根据的地点挖下去,比较靠得住”。几年后,李济将全力发掘殷墟,仿佛也在冥冥之中印证了王国维的设想。[插图] 西阴村出土的文物一直吸引着王国维。后来,他反复摩挲那些古老而精致的陶片,对一块带流口的陶片尤其感兴趣,与李济讨论它可能的用途,并拿它和形式相近的铜器做比较。这种广博的视野与开放的态度,让李济感慨万千:“一个在纯中国传统中产生出来的头等学人,与近代科学研究的思想并没有精神上的隔离。”[插图] 王国维治学,由文学、史学进入考古学。1925年,《清华周报》介绍王国维时,就提到“晚近学术界三大掘发”——安阳殷墟甲骨、敦煌遗书和汉晋竹简,而王国维对这三大考古发掘“考释最精”。伴随着新的考古发现,他也一直在反思传统的治学经验,试图寻找新的方向。 ^3300053436-15-5597
    • 📅 2024-07-28

第四章 云散

第五章 欲祭疑君在

  • 📌 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,去势决绝,终不回头。 ^3300053436-17-2192-2212
    • 📅 2024-07-28

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·重新发现中国

第一章 麦田里的故都

  • 📌 书生们还是决定押下了这些赌注。对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的憧憬,像暗夜中的萤火那样诱惑着他们,并最终将他们引上悬崖。 ^3300053436-19-12239-12298
    • 📅 2024-07-28

第二章 殊途同归

第三章 凿破鸿蒙

  • 📌 凿破鸿蒙 ^3300053436-21-378-382

    • 📅 2024-07-30
  • 📌 在李济看来,殷墟的发掘还激活了许多研究领域,“殷墟田野工作开始后,由发掘所得的有文字的材料,把上古史的传说性质的材料点活了,把《殷本纪》的大部分记录考信了。与有文字的材料并着的,没有文字的实物出土后,把华北一带新发现的史前遗存联系起来了”。与李济的理性叙述相比,受他恩惠但后来视他为敌的郭沫若甚至更加激动。诗人用一贯的澎湃激情赞美道:“靠着殷墟的发现,我们得到一大批研究殷代的第一手资料,是我们现代考古的最幸福的一件事,就这一发现,中国古代的真面目才强半表露了出来。”

殷墟发掘也改变了一部分中国学者对历史的判断。当初,甲骨文经由罗振玉收集和研究,才逐渐受到学界重视,但是,章太炎认为,罗振玉为人不讲信用,那么,罗氏大力推崇的甲骨文自然也不可信;更重要的是,在古代经史典籍中并不存在对甲骨的记录,而龟甲埋在地下三千年,很可能早已腐烂。因此,章太炎觉得,甲骨一定是罗振玉伪造出来的。然而,随着史语所的发掘,大批甲骨出土,章太炎终于悄然改变了态度。他依然对罗振玉不屑一顾,不过,当弟子把罗振玉写的《殷虚书契前编》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他时,章太炎并没有拒绝,反而把它们放在了枕头边。 ^3300053436-21-10748 - 📅 2024-07-31

第四章 关山歧路

  • 📌 临行前,他把八岁的大女儿陈流求拉到面前,要求她反复背诵亲友的地址,以防失散 ^3300053436-22-1070-1107
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  • 📌 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。 ^3300053436-22-12128-12144
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第五章 抉择

中国营造学社·被遗忘的“长征"

第一章 破译“天书”

第二章 河北:万里之行的序章

第三章 山西:木构的温床

第四章 何处是归程

第五章 李庄:沙漠中的金鱼

第六章 寻求新“意义”

结语 走出书斋以后

参考书目

读书笔记

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不世出的天才涌进同一个时代,合力造就时势” ^19824029-7SC6gB0XD
    • 💭 弱政治 强文化
    • 📅 2024-07-11

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“偏见”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丁文江终于不再孤独,终于可以欣慰地感叹:“一所之中,有可为吾师者,有可为吾友者,有可为吾弟子者,学不孤而闻不寡矣。” ^19824029-7SGkG4E8w
    • 💭 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
    • 📅 2024-07-14

第五章 最后的眷顾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至于旧日地质调查所的其他学者,则大多都曾被错误地定义为“科学侵略者”或者“买办式的技术知识分子”。丁文江也未能幸免,甚至首当其冲。谢家荣被打成右派,却仍在勤奋地写作《中国矿床学》,而这注定是一部难以完成的书稿。后来,他和妻子相继自杀。 ^19824029-7SUji9sNJ
    • 💭 三年口罩让大家发现这依然是个有那种土壤的国度,今日呼唤孙大圣,只缘妖雾又重来
    • 📅 2024-07-23

第一章 麦田里的故都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中央研究院第二任总干事丁文江就曾开诚布公地反思:“中国的不容易统一,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公共的信仰。 ^19824029-7T1TCDRWb
    • 💭 提出中华民族的梁启超重新定义了华夏一统的基础
    • 📅 2024-07-28

第四章 关山歧路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许多年后,“老二”石璋如依然记得那个悲壮而又迷离的夜晚。几个人先说“中华民国万岁”,喝第一杯酒,所有人都喝。第二杯“中央研究院万岁”,第三杯“史语所万岁”,第四杯“考古组万岁”,第五杯“殷墟发掘团万岁”,第六杯“山东古迹研究会万岁”,第七杯“河南古迹研究会万岁”,第八杯祝“李(济)先生健康”,第九杯祝“董(作宾)先生健康”,第十杯祝“梁(思永)先生健康”,第十一杯祝“十兄弟健康”……这样一个一个地祝福过来,生怕漏掉任何一个他们敬重与珍惜的人。他们就这样推杯换盏,直到酩酊大醉,直到可以彻底忘记翌日便要分道扬镳。 ^19824029-7T5Ohwkgh
    • 💭 醉过才知酒浓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唯一吸引他的,却是卖书人早年在钱谦益旧园的红豆树下捡到的一颗红豆。他出重金把它买下,回去便开始重读钱谦益的文章。 ^19824029-7T5OVf9Ti
    • 💭 不算美好的开始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第五章 抉择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面对空荡荡的机舱,傅斯年失声痛哭。现在,轮到傅斯年自己来做这样的抉择。 ^19824029-7T5QSai1y
    • 💭 关山难越啊,再无他乡故知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八十一名院士中,也仅有王宠惠、朱家骅、王世杰、吴敬恒、傅斯年、凌鸿勋、李济、董作宾、李先闻九人前往台湾,另有十二人寓居海外,剩下的则悉数留在大陆,拥抱他们期盼的未来。 ^19824029-7T5R0BR04
    • 💭 啊,你越这么写读者就越难过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因为他次日要参加两个会议,我催他早些休息,他搁下笔抬头对我说,他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《大陆杂志》赶写文章,想急于拿到稿费,做一条棉裤。他又说,你不对我哭穷,我也深知你的困苦,稿费到手后,你快去买几尺粗布,一捆棉花,为我缝一条棉裤,我的腿怕冷,西装裤太薄,不足以御寒。” ^19824029-7T5RjIPgp
    • 💭 抛开立场,大师永远是大师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次年,胡适就公开反对蒋介石连任“总统”,抗议他为了谋求连任而修改“宪法”。 ^19824029-7T5RYLUMI
    • 💭 ???三个问号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第三章 山西:木构的温床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应县 ^19824029-7T6bXyzbn
    • 💭 第一反应就是木塔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第五章 李庄:沙漠中的金鱼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同济迁川,李庄欢迎;一切需要,地方供应。”电文起草者,是李庄的乡绅领袖罗南陔。 ^19824029-7T6fmYBlk
    • 💭 历史中的人性是要被记住的,以后万一和小孩讲起这一段也能讲出来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划线评论

  • 📌 阴差阳错之间,许多中国古建筑随着梁思成、刘敦桢、林徽因等人的脚步,得以重现人间,《营造法式》不再是无人能懂的“天书”,中国建筑史得到相对系统的书写。他们走出书斋,合力拓展出一个新的领域,成了开创者而不是追随者。于是,当初的错过,也便拥有了仿若命定般的意义。 ^19824029-7T6kwMdqt
    • 💭 冥冥之中历史等待着他们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
    • 📅 2024-07-31

本书评论

书评 No.1

^19824029-7T6rcT48c ⏱ 2024-07-31 22:14:30

📝 评论
评论区加载中,请稍等